第十三章:泥咕咕-《豫州朝歌》


    第(2/3)页

    浚县泥咕咕大多通体为黑色,在用黄色胶泥捏塑好之后,就通体刷上黑色,在黑色底子上用白、红、蓝、黄色描绘纹样。它完全沿用了中国传统的五色观:黑为深色,白为明色,红与青(蓝)为艳色,黄为中和色。黑色为骨(主调),衬托其他色彩,鲜艳夺目而又不失和谐。

    浚县泥咕咕的装饰大多用花草纹,所用花草纹的种类繁多,还可以再次组合,构成一个新的兽类面形。泥塑人物的面部刻画,则借鉴了传统木版年画和戏曲脸谱的表现形式,纹饰五彩缤纷,质朴奔放。

    单从外形上看,泥咕咕好像和“淮阳的泥泥狗”没什么区别,都是黑色底调再绘制上彩色线条和符号。

    制作时用的胚胎也都是黄河中的胶泥,这里的泥土比较细腻、柔软且粘性大,塑造性强,不易开裂,是做泥塑的上佳材料,当地人称黄胶泥。

    但泥咕咕和“泥泥狗”不同的地方也有许多,比如“泥咕咕”是尾部有两个小孔,吹响可以听到咕咕的声音。

    而“泥泥狗”的两孔则是头尾相连,吹出的声音类似于哨子声。

    “泥咕咕”的起源于五帝,“泥泥狗”起源于女娲伏羲,本质上的意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再来说“泥咕咕”和“泥泥狗”的工艺技术,之前我和师傅去淮阳的时候了解到“泥泥狗”的上色工艺是是用高粱杆不断蘸取颜料进行上色的。

    传统的浚县“泥咕咕”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浚县泥咕咕主要有三种制作方法,即:传统的手工捏制、半模具制作以及在泥玩具上加弹簧。

    浚县泥咕咕的手工捏制主要分取土、晒土、和泥、捏制、插孔、晾晒、烧制、彩绘、刷漆九个工序。

    半模具制作与传统手工捏制最大不同就是模具的使用,先用模具做出泥塑的各部分,然后再分别进行手工修整和进一步的捏制,最后把它们缝合在一起。

    在泥玩具上加弹簧这门工艺创于20世纪5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活头狮子”,其特点是主观夸大头部,表现出巨目、大耳、阔鼻和大嘴,“活头狮子”与其他制作方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是将头部、身部和绣球分开捏制,然后再把头和身用一个弹簧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体。

    浚县泥咕咕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类别,在历史上成为农耕环境下独特风格的文化栽体,为民众阶层提供了宗教、情感、审美、娱乐等多方面的精神支撑。泥咕咕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造型生动、色彩神秘,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浚县泥咕咕中,英雄人物是当地艺人最乐于创作的传统题材,如:骑马人、三国英雄人物、隋唐英雄人物等,而这些题材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浚县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浚县泥咕咕便具有了记录中原历史的功能。

    浚县“泥咕咕”中取材于神话与传说的形象也有很多,大致上可以分为神仙和神兽两种。神仙的形象主要以八仙为基础,神兽则是十二生肖以及传说中的龙、麒麟、凤凰等。

    比如八仙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影响甚大,八仙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得道成仙的故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