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认祖归亲-《抗战之临时工》


    第(2/3)页

    元末明初之际,山东地区的人口与山西地区的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得多。但是由于元末战乱以及灾荒啥的,再加上朱元璋发动了北伐,“靖难之役”这两次两次战争。

    特别是靖难之役中,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几次大败朱棣的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燕王胜后,进行了报复,对山东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以至于繁华的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因此山东地区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安排地区,往山东的移民也以洪武、永乐年间为多。

    有一个“红绳赶散”的故事,以及解手一词的由来。明朝初建,朱元璋为了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要从未经战乱的地区向河南、山东迁移人口,最主要的就是从山西地区迁移。前前后后,朱元璋实施了长达50年的移民政策,并把山西洪洞作为移民的重点地区。

    因为在那时候,老百姓没有银行,更没有存款,老百姓最重要的财产就是自家的房子和土地。要他们离开的话,就意味着剥夺了个人的全部财产,因此没人愿意走。

    于是官府就把需要迁移的人员,强迫性的用绳子绑上串起来。哪个人需要方便了,就向负责押运的管理员叫道:“把我的手解开!”,到了后来,为了省事就直接喊“解手”。就这样,发明了一个新名词——“解手”,其实在明代以前的书籍里没有这个词。

    成群结队的老百姓拖家带口,艰难的依次从山西一个必经路口路过。因为这个路口有一个大槐树,于是年长的就告诉年幼的,“记住这个大槐树吧,回到这儿就快到家了!”,大槐树传说就是由此而来。

    “老爷爷,满清编篡二十四史时,曾对金以来的史料进行过大量修改,一些家谱啥的都失传了。据我所知,菏泽的巨野一支包括成武、单县、汶上,江苏的沛县、丰县等近三十个县,数十万族人,明初来自于山西洪洞移民。梁山还有一支也来自明初的山西洪洞县移民。咱们嘉祥一支有点不同,明朝永乐年间迁自青州,族人现在散居在周围一些县市。至于青州和洪洞的关系我还没考证出来捏,估计也可能来自于洪洞。”

    老爷爷听了,低头沉思了一段时间,缓缓说道:“不错,我们是从别的地方迁过来的。”

    文化名人冯裕,祖籍就是山东青州府临朐县盘阳村。冯裕一生大体可分为读书仕进、为官南北、闲居故里三个阶段。冯裕3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是读书与求仕。

    1504年中举,1508年进士及第,冯裕中进士后,先任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县,后调安徽萧县。1511年升为今河北晋县知州,1515年迁南京户部员外郎,嘉靖六年暨15年调往甘肃平京知府,嘉靖七年调任贵州石矸知府,嘉靖十二年暨1533年升任贵州按察司副使。

    一年后,就是嘉靖十三年,冯裕也58岁了,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冯裕就致仕归里,定居青州,主要是读书讲学与诗友唱和啥的。他归里的第二年,成立了“海岱诗社”,唱和之诗由冯裕四世孙冯琦编为《海岱会集》12卷,此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嘉靖二十四年就是1545年六月二十四日,冯裕67岁时,病逝于青州。埋葬于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冯氏祖茔。冯氏祖茔是龟趺地,属于极其珍贵的龙穴。龟趺,又名霸下,赑屃,形似龟,是龙之六子,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是他的遗像,龟趺具丰碑和长寿之象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