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节 铁面孔目-《穿越水浒之我是鲁智深》


    第(3/3)页

    鲁达道:“我请你去吃黄记灌汤包。”

    李师师拍着手高兴的叫道:“好呀,那里的包子特别好吃。我初来开封时在那里吃了一次。以后李蕴妈妈再也不让我去了。”

    鲁达道:“那好,我们走吧。”

    灌汤包是宋仁宗初年时皇家的饮食。后来从宫中流传到了民间。黄记灌汤包子店铺住于汴水河的左岸,是一座别致的二屋结构的饭店,这里掌柜的就是当年为皇帝服务的御厨黄师傅。

    黄师傅从皇宫里退休后,就在这河畔盖了三间小小的店铺经营起了灌汤包子,经过了七八年的经营形成的今天的规模。

    黄记的小笼包子随吃随蒸,就笼上桌;其形:“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薄团,皮象菊花心,馅似玫瑰.

    灌汤包子形式美,其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故此,吃罢灌汤包子,率先记住了汤之鲜,肉馅是近乎于汤进入味觉感观的,面皮除去嚼感,几乎可以忽略。

    吃开封灌汤包子,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灌汤包子皮薄,洁白如景德镇陶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绉折32道,均匀得不行。搁在白瓷盘上看,灌汤包子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唯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开封人吃灌汤包子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

    鲁达与李师师迈进了店铺,来到了一张桌子前坐下,点了两碟小菜,要了八笼包子,香甜的吃了起来。

    只是两个人的吃相不一象,李师师拿着筷子,轻轻的挟起一个包子,递到嘴边轻轻的咬上一小口,慢慢的吮吸掉里面的汤汁,再一小口一小口的吃下包子。

    而鲁达则是拿着筷子,挟起包子一个个的住嘴里扔,咀嚼一下就咽到肚里。

    八笼包子很快就一扫而光,鲁达敲着桌子叫道:“伙计,在来四笼包子。”

    很快一位年轻的伙计端着四笼包子跑了过来,放到桌子上道:“客官请慢用。”

    就在这时眼尖的伙计一眼认出了眼前这位吃包子的壮汉。那位伙计大声喊道:“快来看呀,这位就在正月份艮岳灯会擂台比武中打败辽国野驴了人。”

    吃饭的人一听,也顾不得吃饭了,忽拉一下子围到了鲁达与李师师的座位四周,把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就连在二楼吃饭的客人也都跑了下来。

    鲁达急忙站起身来抱拳道:“谢谢诸位的抬爱。大家回到座位去吃饭吧。”

    人们那里肯离去,还是往前拥挤着。鲁达拉起李师师,对围观的人道:“对不起了。”挤出人群离开了这里。

    走出了十几丈远,回头看看人们还站在饭店的门口张望着呢。

    李师师捂着嘴嘻嘻笑道:“嘻嘻!这就叫人怕出名,猪怕壮;吃个饭都不让你消停的。”

    鲁达道:“看来我以后只能自己躲在没人见到的地方吃饭了。”(未完待续。)

    ps:  朋友们,早晨好!

    祝大家快乐开心面对生活充满了希望,面对人生面带微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