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增广贤文-《天道世道》
第(2/3)页
用今天的话来说,里面也掺杂了一些消极的封建迷信思想,比如说人的命运是天注定之类的一些话。当然,里面涉及到的一些为人处世的谚语是很有哲理和智慧xìng的。
以在古代当时是处在最底层的那些老百姓们,他们怎么能够发掘或者是创造出这么耐人寻味,甚至是值得现代人去借鉴的古训来呢。难道真的是老百姓们创造出来的?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yīn氏家族就提到过,在很久以前,yīn氏祖先尹喜就曾经整理过一些其中的谚语并流传了下来,后来jing过刘氏后人跟yīn氏后人的不断整理,跟追寻,他们发现这些谚语大部分是由一个骑着青牛云游天下的老者流传下来的。
基本上,每一个地方流传下来的谚语各不相同,比如说,民风强烈的地方,那个老者就会留下“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rì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来提醒人们要忍让,不要争一时之气等等...
看完《增广贤文》古训,后面就是一段写着《神童诗》的长诗,天子重英豪,文中叫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看完这首神童诗,肖锋有点发愣的感觉,他感觉自己现在看到的东西怎么跟自己在书本上学的东西有的相同,有的却根本就不一样,相差根本就不是一点一点那么简单。
肖再福当然知道孙子的疑惑,因为,这样的情景当初也发生在自己,自己儿子们的身上,后来因为自己儿子们的选择各不相同,跟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所以他并没有将这几本古书交给他们,当然就更加不会知道自己将要告诉肖锋后面的那些故事了
肖再福轻轻咳嗽了一下,在心里稍微组织了一下言词,才慢慢地跟孙子解释道:“历来皇家都是一样的心态,他们担心臣民们太聪明了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所以才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却要焚书坑儒。说什么统一文字,统一语言,那是要灭人家的种啊,一个国家,没有了语言,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文字,就没有了jīng神,人也就等于没有生气了。所以六国永远也没有机会复得了国,却让我们刘氏祖先得了天下。”
其实每个朝代都是一样的,甚至于刘氏家族的先祖光武大帝,都有过这种那种巩固自己皇权的行为举动,不过做的就没有那么明显而已。至于《神童诗》,却并不是太清圣人遗留下来的,跟刘氏家族,yīn氏家族都没有任何的联系。
之所以将这首长诗记录在这本古书上,主要的就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也是汉光武大帝那个年代的强人,他是光武大帝的一个很强大的对手,他的名字也叫刘秀!
光武大帝还是一个普通百姓的时候,跟姐夫邓晨去别人家做客,当时大家都在看谶书,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人都说刘秀肯定就是国师刘秀。当时王莽篡权,新朝的国师刘歆正好刚刚改了名字叫刘秀。那时候刘秀就说,“怎么就知道谶书中得刘秀说的就不会是我呢。”结果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嘲笑。
其实刘歆,字子骏,是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刘歆早就算到下一任皇帝的名字就叫做刘秀,于是他改名为刘秀就是为了跟后来的汉光武大帝争夺气运。
刘歆还有一个另外的名号,他就是玉清原始天尊圣人名下其中的弟子转世。在少华山,光武帝被老鹰抢了食物,也是刘歆运用法术所致。如果王莽不是因为有刘歆的帮助,拥有yīn氏家族全族助阵的刘秀,怎么还可能会被王莽追杀,以至于好几次还差点被追杀成功。
后来yīn氏家族终于查到刘歆的来历,经过多次的围杀才打败了刘歆,不过也让他逃了一半的元神,可见当时刘歆的可怕了。之后,刘歆又对荆邯进行了夺舍,支持西帝公孙述跟刘秀争霸天下,并对公孙述道出一番jīng彩的轮对:“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废也。昔秦失其守,豪桀并起,汉祖无前人之迹,立锥之地,起于行阵之中,躬自奋击,兵破身困者数矣。然军败复合,创愈复战。何则?前死而成功,逾于却就于灭亡也。隗嚣遭遇运会,割有雍州,兵强士附,威加山东。遇更始政乱,复失天下,众庶引领,四方瓦解。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yù为西伯之事,尊师章句,宾友处士,偃武自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令汉帝释关陇之忧,专jīng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使西州豪杰咸居心于山东,发间使,招携贰,则五分而有其四;若举兵天水,必至沮溃,天水既定,则九分而有其八。陛下以梁州之地,内奉万乘,外给三军,百姓愁困,不堪上命,将有王氏自溃之变。臣之愚计,以为宜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jīng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
不过由于公孙述的xìng格问题,最终跟光武帝打了12年的拉锯战之后,荆邯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自己也多次受到yīn氏门人的追杀,元神大伤,已经不能够再次夺舍,只能隐居深山养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