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双清月色 (上)-《秦警》
第(1/3)页
湘省宝庆市的青龙桥位于资江和邵水交汇处。传说二水交汇处,直通地下河龙宫,宝庆人便把此处叫作龙潭。古老相传,龙潭里有漩涡,在龙潭里坠江的人,无论水性多好,都是有去无回。说得好听点,是去龙宫作长客了。说得不好听一点,是死得尸骨无存。
很久以前,在宝庆市还叫宝庆府的时候,有一届知府,为祈求龙王不水漫宝庆府,在资江北岸,龙潭入口处,修了一座塔,名为龙塔。又在龙潭东岸,峭壁之上,修了一座亭,名为双清亭。每到汛期,知府必亲自登上双清亭,为龙王献上牺牲,以求平安。宝庆乡绅也不甘人后,集资在青龙桥东头修了一座水浒庙。一为感知府之德,二为敬龙王之威。从那以后,龙塔,双清亭,和水浒庙便成了宝庆最有名的三景。
岁月悠悠。这宝庆三景饱经战火动乱,是毁了又重建,建了又被毁。最新一次重建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当新水浒庙和双清亭同时竣工之时,整个宝庆市沸腾了。只要是读过几句私塾的,或是会吟几句唐诗宋词的,都跑去凑热闹了。这帮自封的文人骚客,或于水浒庙凭栏临风,或于双清亭登高揽胜,而后摇头晃脑地吟出在家准备了几天的打油诗,期盼着一段新的崔颢题黄鹤楼似的佳话。
有人说是崔颢成就了黄鹤楼,也有人说是黄鹤楼成就了崔颢。但宝庆三景的出名却和这帮文人骚客不沾边。先是一留学米国的宝庆学子,在回乡探亲时,照了一组彩色照片,投到了米国国家地理杂志,没想到其中一张名为“双清月色”的给发表了。在这照片上,皎洁的月光,把双清亭投影到那清波微澜的龙潭上,与远处若隐若现的龙塔遥相呼应。呈现了一派宁静致远的美景!而后是十多年后,有好事者把这张照片拷贝到了华国的互联网上,并配上标题:祖国美景折服米国佬。于是,“双清月色”一景名声大嘈。大有“没拍过双清月色,都不好意思给别人说自己是搞摄影”的架势。青龙桥下的沿江大道,也因此成了宝庆人夏夜休闲消暑的佳地,美其名曰:欣赏“双清月色”。
不知是哪一天,哪一位下岗工人,在沿江大道开起了第一个大排档。不到一个星期,这大排档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开遍了沿江大道。宝庆市委市政府也是聪明,先是出台一系列大排档管理政策,使得数以百计的下岗工人重新成为关荣的纳税人,继续为市财政作贡献。而后又组织宣传人员,发表一系列报道,无非是宝庆市委市政府关心下岗工人,正确引导下岗工人自谋出路,等等。
孟昱的母亲范秋萍就是这上百家大排档档主之一。范秋萍原是一家大型国营纺织机械厂的人事科副科长。六年前,孟昱刚上高一的时候,纺织机械厂搞改革重组,单身母亲范秋萍,因不原意满足某领导的特殊要求,被以“身体不好,难以胜任”为理由给下岗了。范秋萍也是傲气,不愿委曲求全,领了两万元的遣散费,开起了这家名为“孟秋麻辣烫”的大排档。
开大排档是很辛苦的,一般都要从傍晚六点,开到凌晨三点。大排档生意最好的时候,是晚九点到半夜一点那段。没有钱去豪华娱乐场所消费的市民们,就把边吃大排档,边吹牛聊天作为夜生活了。
孟昱每天在晚自习之前,来大排档帮母亲做好准备,而后骑自行车回学校晚自习三个小时。到了晚上九点钟时,孟昱又来大排档帮忙,直到收工。刚开始的时候,范秋萍总是要孟昱去学习或者休息。孟昱答道:“妈妈,看您这么辛苦,我能不来帮您吗?我就是去读书,也读不进去。您放心,我肯定能考上大学的。”
劝了几次没用,范秋萍也就由着孟昱了。为了孟昱能有更多时间休息,范秋萍的“孟秋麻辣烫”每晚一点,准时收工。这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景,倒是感动了其他的大排档档主们。隔壁的马师傅就常常叨唠着:“秋萍妹子,看你家的小昱伢子真是懂事啊。我家那臭小子,书不读书,还瞧不起老子开大排档,打死也不来帮忙。没有老子开大排档,他喝西北风去?”
对面的陈师傅就接腔了:“算了吧,老牛。人同命不同。我看昱伢子就是有出息的人,肯定上名牌大学的。”
可是孟昱的班主任,语文老师黄昭愚却不这么认为。再一次逮着孟昱上课睡觉的时候,黄昭愚终于爆发了,吼道:“孟昱,你给我站起来。你还想不想考大学?”
孟昱站了起来,揉了揉眼睛,道:“想。”
黄昭愚道:“那你还上课睡觉?就这样的懒散,你还想考什么样的大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