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的语言能够调动起你的热情。”《今日美国》表示,“当他念出那句名言的时候,我记录的笔尖都在颤抖,他念出的词汇仿佛让人能够听到一种使命感,一种站在历史的巨墙面前,然后亲眼看见它被敲碎的满足和荣誉。11年前,比尔.盖茨引用那句名言时,读到的人大概也有相同的感受,就是那种见证着时代的浪潮,颠覆历史,然后创造历史的战栗……他的魅力让人无法笃定地说Facebook必定失败!” 《华尔街日报》也给出了正面的评价:“……来自韩国的安是个相当合格的CEO,他懂得怎么煽动人们的情绪,让人们变得积极,富有使命,据说他在上任之初就利用演讲的方式统合内部不同的声音,在他的领导下,Facebook能走多远,暂时谁也说不清楚,但华尔街众多的风投机构已经可以行动起来了,因为拥有这样一个领导者,至少令Facebook的投资风险降低了一半!” 当然,相比起众多地方性报纸,《纽约时报》等报刊的态度仍然显得保守,几乎快要变成安俊赫崇拜者的特约撰稿人约翰,毫不避讳地高唱他对安俊赫的拥护,对Facebook新网络模式的推崇和褒扬:“……在安的手中,Facebook正在散发一种独有的魅力与香气,他的思考很有建设性,现在的互联网上,到处弥漫着虚假与不信任,一个失去信任的世界是悲哀的,没有色彩的,而安,还有他领导的Facebook正试图为网络的世界绘上多姿的画卷。这种创新模式,就像常春藤一般萦绕着高贵和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特别是对年长的网络用户来说——我们不能忽视,人们正在越来越厌倦不真实……” “‘我一直不太喜欢人们把Facebook称作交友网,交友不是Facebook的目的,把现实的真实延伸到互联网,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安在发布会上。为Facebook确立了新的定义,我无比确信。这一新的定义会吹响eb2.0全面进攻的号角!失败?安从未有过这种担忧,我也不会有这种担忧,谁能拒绝一个充满信任与自由的网络呢?” 即便原本总是发表文章,表示对Facebook不满的《旧金山纪事报》那位罗德,这次的文章里,也不禁酸溜溜地表示:“……我仍然不喜欢Facebook,特别是开放注册,还有那个‘动态消息’出现之后。我无法想像自己一切动态都暴露给别人的感觉究竟有多难堪,它完全就是一个侵犯隐私的‘流氓’服务。但它的CEO还不算太糟糕,至少在远景规划上,他的观点能说服很多人,这让Facebook也许不会输得太惨——当然,这里‘也许’的前提是,安俊赫最好改变他要让人们开放自我的想法。” 这些还都只是印刷版的报道。人们总是盲从的,当很多媒体都开始统一地提到一家公司的时候,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会向那方面转移。 当网络版延后一段时间出现,然后更多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开始出现类似的报道文章,人们的关注也不可避免地被吸引过去。而一旦看到,他们就再也移不开视线。 也许就像《今日美国》的评论,安俊赫那句:“Facebook在做的,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网络另一边究竟是个人。还是一条狗!”是对那句经典名言最具历史代表性的回答,同时也成为无数人心目中最经典的回答。 配上漫画。句子中的每个单词蕴涵的意思,仿佛都刻满了时代的烙印,年长者于唏嘘之中缅怀,年轻人则觉得它很Cool。 关注带动他们参与这个话题,然后很快,这份参与就弥漫了整个网络,然后随着Facebook的全面开放,飞快地向其他国家蔓延。 别的国家姑且不提,在韩国,它造成了犹如10级地震一般的轰动! 安俊赫已经消失一个多月了,但对网络和民众来说,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不足以让人们忘掉他,所有新闻界人士都还记得从年初开始,这个名字几乎统治了娱乐、金融版面的丰功伟绩,和SK谈判启动,他也消停一些了,人们都松了口气——这其中,娱乐圈是最如释重负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