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很容易就会引发巨大动荡。 光武帝刘秀,这个在史书之上,被许多人大夸特夸的人,能取得了天下,却清丈不了田亩。 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这清丈田亩的事儿,到底有多难办。 有多少人会反对! 而朱元璋现在准备开始着手清丈田亩,一方面是他觉得,胡惟庸以及丞相制度,已经被废。 六部直接对他负责。 已经将很多的权力,握到了手里。 而经过了之前的空印案,还有修建中都的事。 也敲打了一番勋贵,清理了一批,地方上的贪官污吏。 整体而言,要好上很多,阻力要小上不少。 也建立起来一个比较强有力的机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梅殷弄出来的那算数书,非常精妙。 已经在国子学里,进行大力的推广。 国子学的众多学子,现在的数学水平,那是突飞猛进。 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如今已经培养出来了,大批在算术上面有着很深造诣的人。 有不少人,让他们继续深入学习,或许还不行。 但是把他们派遣出去,到地方上去,按照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核算田亩知识,还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朱元璋自然而然是要开始着手做这件事了。 这在他看来,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哪怕是听从梅殷之言,来了海,并且在商业上面,也有了一定的调整,获得了不少的钱财。 可在朱元璋看来,这土地依旧是重中之重。 依旧是国之根本。 毕竟靠商业,海运吃饭的人终究是少数。 绝大多数大明的百姓,还是要依靠土地,来种获取粮食,获取生存的物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清丈田亩,依旧是头等的大事。 是必须要做的! 必须要明白,大明有多少地,每家门口又有多少田。 而且,还要明白他们的田是上等田,还是下等田。 是旱地,还是水浇地…… 各方面都要明确。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只有对这些了如指掌,才好制定政策。 进行调兵遣将,或者是收取赋税之时,都能够更加的准确,做到心中有数…… “刘先生,咱准备清丈田亩了。 在全国范围进行,刘先生以为如何?” 武英殿内,朱元璋望着刘伯温出声询问。 这一次,朱元璋这里不仅仅只有刘伯温一个人。 除了刘伯温之外,还有刘伯温的长子刘琏。 也就是梅殷的另外一个岳父。 朱元璋同时接见他们父子两人。 “陛下,清丈田亩是一件好事儿,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这是国之根本。 唯一觉得不好的,也只有那些官僚士绅等人了。 这些人手里面,有着很多隐匿的田产。 只怕,有很多人都会反对这事。 对于清丈田亩,刘伯温自然是支持的。 一方面是因为,刘伯温为官不贪,他家本身就没有多少地。 另外一方面,乃是因为刘伯温的追求不一样。 熟读史书,也知道清丈田亩,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甚至于,早在一开始的时候,清丈田亩这事,都是他给皇帝提的。 这个时候皇帝问起他,他自然不可能会说别的。 “不过,臣觉得清丈田亩这事,牵扯的人太多,涉及到的利益也同样太大,不能够操之过急。 不能够一下子,就将整个天下,都给纳入到清丈田亩的范围之中。 这样的话,很容易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动荡。 闹出诸多的乱子。 而且,也没有这么多的人手去干这事。 臣觉得不能急,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比如,可以先从一个行省开始。 如此,一来有足足的人手可供使用。 二来,也能够减少很多的阻力。 就算真的出乱子,也只出在一个行省,不会期待到其余行省。 三来,也可以通过第一次的清丈,好好摸索出一些经验来。 并培养出诸多,在清丈田亩上有着足够经验的人才…… 在一地取得胜利之后,再逐渐的铺展开……” 听了刘伯温,所说出来的话后,朱元璋露出笑容,连连点头。 整个人都显得很是开怀。 还得是刘先生,考虑的就是深远! 第(2/3)页